X
熱門關注
所在位置:首頁 > 廉韻清風 > 理論視野 > 正文

掌握科學的價值觀及其方法論

人的一切活動都具有兩個方面的內容指向:一方面是認識和把握世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知道能夠怎樣改造世界,為人的活動提供“物”的尺度;另一方面是認識和把握世界同人的生存發(fā)展的關系,知道應該怎樣改造世界,為人的活動提供“人”的尺度。前者是追求知識、科學和真理,后者是了解需要、把握價值、實現(xiàn)目的。這就決定著人類的活動過程實際上是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價值活動三者的統(tǒng)一。其中,實踐活動的結果是改造世界,認識活動的結果是獲得真理,價值活動的結果是滿足人的需要、實現(xiàn)人的目的。價值活動貫穿于人類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全過程,甚至為人的認識和實踐活動提供根據(jù)、標準或尺度。價值觀點成為學習哲學、掌握研究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中國價值哲學研究的演變與發(fā)展

在日常生活中,價值現(xiàn)象豐富多彩,價值關系千姿百態(tài),價值評價隨時發(fā)生,價值成為被人們廣泛使用的概念,也成為多個學科研究的對象。我們可以站在中國社會發(fā)展的角度,從哲學學科視域來研究價值理論。

中國價值哲學研究的興起,根源于改革開放實踐的需要。改革開放的實踐,要求從根本上澄清一些重大理論問題,為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事業(yè)提供理論支持。比如,人有沒有價值、如何看待價值、如何評價價值,這一系列關于價值哲學的問題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關系到學術研究的各個領域。能否解決好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改革開放事業(yè)能否成功。這些問題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價值哲學有某種牽連,甚至本身就是價值哲學的問題。因此,價值哲學成為理論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中國價值哲學研究的深化,根源于價值哲學理論研究的需要。改革開放的實踐,呼喚著價值哲學研究的興起,也推動著價值哲學研究的深化。這種“呼喚”和“推動”是通過不斷提出新的價值觀念、不斷否定舊的價值觀念,從而引導理論界、學術界通過研究價值觀念的變化而加強對一般價值問題的研究進而逐步構建起價值哲學體系來實現(xiàn)的。應該肯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作為一項偉大的社會實踐,必然會引起人們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而價值觀念作為思想觀念的核心部分會首先發(fā)生嬗變,表現(xiàn)出明顯的廣泛性、復雜性和深刻性的特點。隨著價值觀念的變化,價值哲學理論研究也逐步深化。廣大學者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科學態(tài)度,扎扎實實研究改革開放實踐所提出的價值理論問題,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哲學理論體系。

中國價值哲學研究的發(fā)展,根源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的需要。從人類哲學思想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來看,哲學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從本體論到認識論、歷史觀、價值觀這樣一個逐步深化的總體發(fā)展過程,這恰恰反映了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逐步深入和展開的過程。因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絕不僅僅是探求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更重要的是創(chuàng)造客體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樣必然會提出如何看待人的需要、如何理解價值的本質、如何確立價值評價和價值選擇的標準和原則、如何進行價值分類、如何實現(xiàn)價值創(chuàng)造等一系列有關價值哲學的基本理論問題,價值哲學便不可避免地成為人們的研究對象。

價值和價值觀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價值是主體需要與客體屬性之間的效用關系。這句話表達了三層意思。

第一,主體需要是價值得以生成的基礎。沒有主體及其需要,就不會有價值??梢哉f,主體需要是價值產生的基礎,主體需要的特點構成價值活動的主要內容,主體需要的偏好成為價值評價、價值選擇的內在標準,主體對需要的追求是價值追求的內在動力,主體需要的滿足是價值的實現(xiàn)。

第二,客體具有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是價值得以生成的客觀條件。價值客體作為價值主體進行價值活動的對象,其基本屬性、存在狀況、發(fā)展規(guī)律為價值活動提供了客觀內容,制約著人們價值活動的方向和可能達到的水平,規(guī)定著人們的價值追求和實現(xiàn)價值追求的手段。因此,在進行價值活動時同樣要堅持物質第一性的原則,否則,就會陷入唯心主義。

第三,客體屬性滿足主體需要是價值關系得以生成的實質。存在三種情況:第一,客體屬性能否滿足主體需要決定價值的性質。客體屬性能夠滿足主體需要,就形成正價值;客體屬性不能滿足主體需要,就形成零價值;客體屬性對主體的生存和發(fā)展產生危害,就形成負價值。第二,客體滿足主體不同層次的需要及其滿足的程度決定價值的量。對于同一層次的需要來說,滿足主體需要程度高,其價值量就大;滿足主體需要程度低,其價值量就小。對于不同層次的需要來說,客體滿足高層次需要和滿足低層次需要的價值量是不同的。一般說來,對于低層次需要和高層次需要都沒有得到滿足的主體來說,能夠滿足其低層次需要比滿足其高層次需要具有更大的價值量;如果主體的低層次需要有所滿足,那么滿足其高層次需要就具有更大的價值量。第三,主體需要的“度”決定價值的極限。當主體需要的滿足尚沒有達到其低限時,其效用關系隨著滿足主體需要的程度的增加而增大;當主體需要的滿足已經(jīng)達到“度”時,客體屬性滿足主體需要的效用關系就不是簡單地隨著滿足主體需要的量的增大而增加;相反,其價值量可能會隨之減少。

從價值概念的含義中,可以推出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價值主體包括個體主體、組織主體、人民群眾主體、人類主體等;需要包括物質需要、精神需要,現(xiàn)實需要、潛在需要,個人需要、人民需要,真實需要、虛假需要等;評價價值和價值量的方法和標準包括:個體評價、社會評價,功利評價、道德評價、審美評價、學術評價,生產關系標準、生產力標準等。此外,還有要堅持什么樣的基本原則來進行價值選擇,如何確立社會的價值取向,如何進行價值分類,如何進行價值創(chuàng)造,等等。對這些問題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觀念,就是價值觀。

從社會結構圖式來看,價值觀屬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而且是其核心內容。一般來說,社會價值觀的性質,直接影響著該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的性質、結構模式、社會功能等;社會價值觀的變化,又直接影響著該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變化。但是,價值觀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組成部分,其自身的發(fā)展變化又遵從著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

價值論提供的思想方法

毫無疑問,價值論作為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能夠從多個方面、多個維度提供思想方法。在實際工作中,最經(jīng)常使用的有兩種思維方法,即建立在價值基礎上的價值思維方法與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求實思維方法。這兩種思維方法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

首先,兩種思維方法的認識對象不同。求實思維的認識對象是客觀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而價值思維的認識對象是主客體之間的效用關系。價值生成源自于主體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從主體方面去理解世界,從而使“價值”成為與“事實”相對應的概念。

事實是大家都非常熟悉且經(jīng)常使用的概念,它指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對客觀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和探索,被稱為“科學”??茖W回答的是客觀事物“是什么”的問題??茖W發(fā)展史表現(xiàn)為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不斷深化和積累的過程。

價值是指客體屬性與滿足主體需要之間的效用關系??腕w屬性是價值得以生成的客觀條件,主體需要是價值得以生成的基礎。換句話說,價值是主體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和客體的屬性而賦予客體屬性某種特殊的意義,回答的是客體屬性對于滿足主體的某種需要“有什么用”的問題。價值不能離開主體而獨立存在,任何客體之所以有價值,都是因為它可以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滿足主體的某種需要。

“事實”與“價值”的緊密聯(lián)系,要求我們在工作中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尊重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按照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辦事,切忌主觀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同時,在認識客觀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要從主體的立場出發(fā),認識到價值依主體的需要而產生,也依主體需要的變化而變化,從而作出科學合理的決策。

其次,兩種思維方法的認識方式不同。求實思維的認識方式主要是能動的反映,比如毛澤東寫《實踐論》就是一種能動的反映。價值思維的認識方法是對主體需要與客體屬性的效用關系的評價和選擇,包含著豐富的方法論體系,如價值評價和選擇的主體、層次、標準等。我們特別要注意價值評價和選擇的方法論原則。

主體明晰化原則。突出主體性是價值思維方式區(qū)別于求實思維方式的根本點之一。主體明晰化原則認為,不僅要研究客體的情況,更要研究主體本身及其需要的情況。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人們逐漸明白了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究竟需要什么和能夠實現(xiàn)什么,逐漸從混沌無知的自在狀態(tài)進入到清醒理性的自覺狀態(tài)。而逐漸科學化和理性化的評價和選擇,又推動了人們對自身生存和發(fā)展中的需要及其實現(xiàn)狀況的認識。

實效最大化原則。實效與虛效的根本區(qū)別來自所能夠滿足的主體需要的真實性與虛假性。主體需要是客觀存在的,但有時人們對主體需要的把握卻并不是客觀的、真實的,因此必須確立追求實效的思維方式。如果說“實效”是對效益的質的規(guī)定性,那么“最大化”就是對效益的量的規(guī)定性?!白畲蠡辈粌H是最經(jīng)濟化,也是最佳化。求實思維方式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有對錯、是非之分;而價值思維對客觀事物的評價和選擇,主要表現(xiàn)為有利和無利、最佳和次佳之分。

系統(tǒng)化原則。價值關系本身就是一個有著自身結構性、層次性和開放性的極其復雜的系統(tǒng),與之相適應,評價及其標準必須遵循系統(tǒng)的特點,才可能正確反映價值關系的運動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如綜合原則要求,從價值關系系統(tǒng)的整體性特點出發(fā)作出選擇;范圍原則要求,從價值關系系統(tǒng)具有結構性、層次性特點出發(fā)作出判斷;發(fā)展原則要求,從價值關系系統(tǒng)具有無限的開放性特點出發(fā)作出評價。

最后,兩種思維方法所獲得的結果在實踐中的作用不同。求實思維方法所獲得的結果是為人們提供知識和實踐的依據(jù),而價值思維方法獲得的結果是為人們提供行動方向和內在動力,其最高的境界是為人們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信仰。

價值觀具有社會規(guī)范功能。價值觀一旦形成就具有某種穩(wěn)定性,規(guī)定著價值主體所進行的價值評價、價值選擇、價值創(chuàng)造等活動,成為價值主體從事一切社會活動的內在尺度。無論是作為組織主體還是作為個體主體,都處在普遍的社會聯(lián)系之中,其活動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制約。因此,價值觀為人們提供了規(guī)范行為的基本框架,設定約束行為的道德底線。

價值觀具有社會定向功能。通過設立社會價值理想,引導社會成員把自己的價值追求與社會價值理想相協(xié)調,進而認同社會價值理想。一般來說,某種價值理想被其社會成員認同的程度越高,遵守得越徹底,其定向功能就發(fā)揮得越好。同樣,個體主體對某種社會價值理想體會得越深刻,把握得越準確,實踐得越充分,其價值活動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價值觀具有內在驅動功能。價值觀的驅動功能重在通過價值主體對價值理想的追求,以激發(fā)個體價值主體的內在或潛在的各種能力,并使之產生并保持從事價值活動的熱情,保證社會充滿蓬勃發(fā)展的活力。因此,我們必須弄清和管理好自己的需要,避免把需要變成欲望。

總之,對于主體的存在和發(fā)展來說,價值追求與科學認識是兩個重要的、不能相互取代的基本方面。如果說,人們依賴于科學活動來認識和把握世界,那么,人們則依賴于價值活動(價值評價和價值選擇)來構建自己的生存方式??茖W活動和價值活動統(tǒng)一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之中。(阮青)